pdf文档 25-云原生应用可观测性实践-向阳

8.44 MB 39 页 0 评论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摘要
文档讨论了云原生应用可观测性实践的核心内容,重点介绍了可观测性的成熟度模型、构建内生可观测性能力的方法,以及在混合云和边缘云中的实战案例。传统监控方法在云原生环境下面临微服务快速迭代和网络虚拟化带来的挑战,而流量监控被认为是零侵入实现应用可观测的重要手段。混合云环境中的分布式架构和高效数据处理能力是可观测性实现的关键,同时结合工具如Grafana和Skywalking提升了数据的可视化与分析。
AI总结
# 云原生应用可观测性实践总结 ## 1. 可观测性的核心挑战 云原生应用相比传统应用在规模、速度和距离上有显著提升,但面临微服务快速迭代和网络复杂化的监控挑战。传统监控方法效率不足,云原生环境中的流量监控成为关键,实现零侵入式监控尤为重要。 ## 2. 混合云可观测架构 采用分布式架构,利用eBPF技术进行流量采集,整合云平台API,构建高效的监控体系。架构覆盖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采集器开销小于1% CPU和0.01%带宽,确保资源高效利用。 ## 3. 可观测生态系统 整合Grafana和Skywalking等工具,构建多维度监控视图,支持多种数据源和告警机制。通过TraceID等关键指标实现全栈追踪,跨部门协作提升效率。 ## 4. 可观测成熟度模型 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基础支柱到高级应用,逐步提升可观测能力,最终实现全面自动化和智能化监控。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 可预览页数已用完,剩余 27 页请下载阅读 -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