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ation Best Practices
23.57 KB
3 页
0 评论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英语 | .pdf | 3 |
摘要 | ||
本文档阐述了编写和维护高质量工程文档的最佳实践。其核心观点包括:1. 优先选择简洁且实用的最小可行文档,避免冗长和混乱;2. 每次代码变更时同步更新相关文档,确保文档与代码保持一致;3. 定期清理过时或错误的文档,保持文档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 文档是代码的故事,编写文档时应优先考虑人类的可读性;5. 文档应包含内联注释、方法和类API文档、README.md等不同层次的内容,详细说明代码的功能和使用方式。 | ||
AI总结 | ||
## 《Documentation Best Practices》摘要
《Documentation Best Practices》文档从代码健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编写和维护技术文档的最佳实践,强调文档的简洁性、及时性和可维护性。以下是核心内容的总结:
### 1. 最小可行文档
倡导保持文档简短且实用,避免冗长和零散。建议开发人员:
- 识别真正需要的文档(如发布文档、API文档、测试指南等)。
- 定期删除无用的内容,每次少量删除。
- 保持文档如同盆栽树般(bonsai tree)经常修剪,活力十足。
### 2. 与代码同步更新文档
建议在代码变更的同时更新文档,以确保文档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每次代码提交(CL, Change List)都要更新相关文档。
- 评审人员应仔细检查文档是否同步更新,包括docstring、README.md等。
### 3. 删除过时文档
过时的文档会导致误解和效率低下:
- 从确定无误的错误内容开始删除,先处理清晰的部分。
- 整个团队参与评估文档,快速决定保留或删除。
- 迁移时默认选择删除,而不是保留。
- 改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 4. 文档是代码的故事
文档承担着代码的“讲故事者”角色:
- 内联注释应解释代码存在的原因。
- 方法和类注释:详细说明方法的功能、使用方法、限制、返回值和异常等信息。
- 类/模块注释(如Javadoc/docstring)概述类的功能和使用示例,优先列出最简单的用例。
- README.md应帮助新手快速了解目录的目的、主要文件、维护者和进一步学习资源。
- 文档是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师应以清晰、实用的方式书写,优先满足人可读性,而非仅仅是计算机可读性。
文档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团队的持续努力逐步完善。通过保持文档的“活力”,及时更新和定期清理,可以让文档真正成为代码的有力补充,提升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和代码的可维护性。 |
P1
P2
P3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