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机器学习课程-温州大学-13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

1.60 MB 29 页 0 评论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摘要
文档系统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算法。1943年,McCulloch和Pitts提出了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但感知机因无法解决非线性问题而受限。随后的Hopfield网络引入能量概念,ELM算法提高了学习速度和精度,而1986年提出的BP算法成为最广泛应用的训练方法。
AI总结
**《机器学习课程-温州大学-13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总结** 本文档主要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及其核心算法,包括感知机算法和BP算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 ### 1. 人工神经网络发展历史 - **1943年**:McCulloch和Pitts提出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MP模型),奠定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基础。 - **1960年代**:感知机和自适应线性元件被提出,但Minsky指出感知机无法解决非线性问题,导致研究受阻。 - **1982年**:J.J.Hopfield提出了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引入能量概念,用于网络的稳定性判断。 - **1986年**:Rumelhart和McClelland提出BP(Back Propagation)算法,解决了多层神经网络的训练问题,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算法。 - **2004年**:黄广斌提出极限学习机(ELM),用于单隐层神经网络,具有学习速度快且精度高的优点。 --- ### 2. 感知机算法 - **感知机**:是一种单层神经网络,适用于处理线性可分问题。 - **局限性**:无法解决非线性问题。 - **数学模型**:输出值为输入权重与偏置的线性组合,通过激活函数(如阈值函数)生成最终结果。 --- ### 3. BP算法 - **BP算法**:基于误差逆向传播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训练算法,广泛应用于解决非线性问题。 - **结构**: - 包括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 - 隐层神经元通过激活函数将线性输入转换为非线性输出。 - **优点**:能够处理非线性问题。 - **缺点**:计算量大,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值。 --- ### 4. 极限学习机(ELM) - **特点**:随机初始化输入权重和偏置,仅需求解输出权重,学习速度快且精度有保证。 - **适用场景**:单隐层神经网络。 --- ### 总结 人工神经网络经历了从单层感知机到多层BP网络的发展历程,逐步克服了非线性问题的限制。BP算法成为主流,而极限学习机(ELM)在单隐层网络中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替代方案。
P1
P2
P3
P4
P5
P6
P7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 可预览页数已用完,剩余 22 页请下载阅读 -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